注意,這裡標題講的是 "方式"。
(忘記之前有沒發過同樣的文,如果有就是再重覆強調一次)
而 "開悟" ,並不是一種修行方式。
各門各派怎麼去定義開悟,各唱各的調,我不在此置評。
我只是認為,開悟,不能算是修行,而是一種 "果"。
其它就不多講了,
我不認為自己 開悟 或 證悟 了,
所以就不做 "未證言證、未悟說悟" 的蠢事。
古今各門各派的 修行(催眠)方式,是花樣百出。
號稱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
在修持到最後,萬法皆應捨,
才能度彼岸(開悟、證悟)~
法門(催眠手法) 就是那個渡人的筏。
各式各樣的修行(催眠) 手法,
幾乎都是在幫助人 "入定(禪定)、靜心、入三摩地、專一、一心不亂、合一、精神統合、忘我、坐忘、出神"........
持咒(持明)、念佛(持名)、誦經(認識神)、坐禪、安般(數息、呼吸重生療法......)、觀想(觀光、觀佛像、觀咒輪、觀淨土、白骨觀、不淨觀....).......
定(三摩地),有分層次。
佛教裡稱 九次第定、四禪八定。
催眠狀態,也有分深淺。
粗俗、概略性(不精準) 的來講,
我們可以稱入定、或催眠,
是一種 "精神狀態"。
透過各種方法來幫助自己進入這種特別的精神狀態,
然後藉著讓自己處於這種精神狀態,
來達到或達成開悟、證悟的結果,
就叫修行。
以上就是不準確的概略性說法,僅供簡單讓大家基本性的瞭解什麼叫修行。
只要心性夠開放,不要鑽牛角尖,
願意 客觀 、無分別的,
好好觀察、分析,
古往今來各門各派的修行,
幾乎都可以概括成上述的說法。
至於入定可以入到什麼層次、要怎麼入,
這裡暫時不深入探討。
先只講基本性、粗淺入門的東西。
其實更深的,都叫做 "下工夫"。
入門的,都叫 "方法"、法門。
而不管哪門哪派,
入門就是要先學怎麼靜下來、靜心,
心靜、心定了,
才叫修行。
不然就只是吃素拜拜唸經唸佛唱歌繞塔.......,只是在「做形式」,心都不定,
每天一樣煩惱煩燥.......,
不能稱為修行。
念佛要念到 工夫成片(專一),才叫有點成就。
修定 最差勁 也要進入欲樂定(忘肉身忘時間、出神),才有機會去看到 初禪的門。
然後才能去談什麼是 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初禪二禪三禪.....、三摩地或是大手印.....。
粗淺入門的時候,
修行的方法全部都叫做 "以妄治妄"。
一開始全都是用 妄心妄念 在唸佛持咒,
雜念一堆 在誦經,
妄想紛飛 的打坐或數息~~
唸佛號唸的是妄心,數息數的是妄念。
唸佛持咒,數呼吸數到什麼時候,雜念沒了、妄想沒了,
沒有睡著,意識清醒,
才算是靜心、專一。
才是所謂 專心唸一句,抵過隨便唸萬句 的功德狀態。
這時候再唸佛,才是真唸佛。
之前的唸佛,都叫自我催眠引導。
這是一種催眠,使人的精神進入阿爾法波或更深層次狀態的手法。
叫做重複單調的唸誦法。
數息也是一樣。
甚至不數,只是意識著呼吸,也是一種催眠方法。
靜坐。
幾乎沒有人一開始,就是抱著 "全無目的" 的心態在靜坐。
幾乎所有人學靜坐,都是 "有目的" 的。
於是,潛意識就 "設定" 了,
「盤腿坐,會幫助自己靜心、放鬆」這一個 "指令"。
而我們去 "執行" 「找個地方、坐下來、盤腿、閉上眼睛...」 的這些 "步驟",
就形成了一套 "催眠方法"。
而 "這套方法" 的目的,打一開始就 "設定" 成 "靜心"。
那麼,只要 "重覆的次數" 足夠多,
就能讓 "任何人" 最後 "真的靜下心來",
進入所謂的三摩地、催眠狀態、阿爾法腦波態......~~
"重覆的次數" 足夠多,
就是 "下工夫"。
進入的 催眠狀態(三摩地、腦波態...) 有多深、意念有多純淨......則是看各人的 "工夫" 練到多深厚了~~
"下工夫" ,是動詞,是指行動、行為。
"工夫",是名詞、形容詞,指的是一個結果、成果、狀態。
有些人容易被催眠 (不管是被自己、或被別人),
"下工夫" 的次數少、時間少,
就可以進到很深的 腦波態。
有的人就要修煉很多次、修煉很長時間,
才能入定。
嗯。
簡單說起來就是這麼簡單。
初學、或修了一段時還沒什麼進展的,
真的不要想太多。
入門修行沒有那麼複雜,
心先靜定下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