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之一二

(舊文)

 

這裡要談的是過去沒有人談論的內容,我試圖在這個領域中做一番解釋。

如果我們每天在靜心,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
意識回歸到真正的內在,透過楞嚴經的方式,不論是二十五圓通法門,或是透過呼吸的般若功。
當我們隨時隨地都在靜心,包括睡覺進入夢境時,也保持著對自己內在的清明覺知。

那麼我們就能永恆地在這個世間存在,而不再是記憶會被洗掉的凡夫眾生。

專注是一種力量,因為靈魂的永恆不滅,專注的能量也是永恆與無限的。
專注時,我們的身體也許會「感到」疲倦,但那並不是真正的疲倦,那只是一種意識作用。
沒有任何的事物真正的被消耗或損失,只是它們會隨著意識作用去「扮演」出一種疲倦狀態,甚至是「扮演」疾病!
它們會因所要扮演的角色,隨著意識所寫好的劇本去「變裝」,稱職「扮演」劇本裡的角色。

長期且持續的專注(禪定),會形成一種狀態。
如果我們專注在自我的形象上,那麼我們在一段時間後就會獲得一個重生,重生在身體裡,獲得一個不一樣的身體。
成就仙道中所謂的元嬰或陽神。

如果我們專注在心識的層次,那麼我們也會在心識上獲得新生,成為一個聖靈的心境狀態。
(請自動把「也會在...獲得」之間設定一個時間長度,也許三五個月,也許三五十年。)

我們要讓第三眼發光,專注於呼吸之間(眼觀鼻),覺知呼吸中所帶引的一切,接觸到自己的心(鼻觀心)。
讓觀照者做回自己(明心見性)。
我們將在這之中,短暫地成佛;接觸到佛性,並在離開修持後,變回凡人。

在仙道中,有個修煉的次第:雖然知道真正的境界在何處,但因為人的壽命有限,所以要採取漸進的方式。
用不竟究道來延長自己的壽命,爭取更多修證的時間。

事實上佛教也是如此,即是頓悟漸修。

仙道延續修行的方式,是遷識到陽神體上,不再轉世投胎。
密宗的則是以轉世或是奪舍的方法來延續。

何謂24小時都在禪定?什麼是行住坐臥皆禪?
時時的專注,不受到日常生活的各種事件的影響,不管做任何事都保持著覺知與對內在的專注。
即使在夢裡,也如同清醒時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一樣。

在奧修的論述中,看到了一件我過去常做的事:專注地看著天花板,什麼事都不做。
奧修認為可以透過這種方式成就,我同意祂這個看法。
在那段時間的修煉中,我可以輕易地在夢境與現實之間來去(切換)。
夢與現實沒有兩樣,幻想與現實沒有分別:因為幻想中的事會顯現在現實之中。

分身也是專注的力量所顯化。是陽神元嬰的複數格、多數化。
轉世靈童、奪舍法、破瓦法......也是專注的力量。
保有前世記憶也是,宿命通亦然。

性命雙修,是身心靈的完整照護。
性修,是身心的成就。
命修,是心靈的成就。
用心去完成身體的修煉,以及意識心性的提昇,就是性命雙修。

修習及領悟佛法,修心是非常重要的。
但沒有了性命雙修,就如同人要走路卻少了兩隻腳、划船缺了雙漿一般。

另外,我們的身體裡有三個重要的靈性中心。
下丹田(神關、命門,臍輪),中丹田(膻中、靈台,心輪),上丹田(玄關、百會,眉心輪)。
三個輔助中心,會陰(海底輪),中脘、中樞(胃輪),廉泉、大椎(喉輪)

三華聚頂是指三個能量中心的能量,與三個輔助中心的能量,陰陽調合後,提昇到頂輪(泥丸),又稱為沖頂。
而這些都必須以專注力為基礎去實現。
要完成它的修煉次第順序,滿複雜的,不在今天的主題之中。

觀照就是指專注,配合上覺知,只要作用在正確的地方,依照正確的順序,就能修行成就。
入門工夫就是先把覺知與專注訓練出來。
至於作用在正確的地方,依照正確的順序......這兩點我還在研究實驗之中。
在沒有結果出來之前,只能先照著古法儀軌走了。

2006/7/14 下午 10:59:33 

專注,會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慣用能力、無意識作用。

專注的力量很大,在這個空間中,幾近於無所不能。
專注它僅僅是一種專注,它不是神,沒有判斷,只有執行,只有作用。

因此,專注能創造,亦能破壞。
專注能詛咒他人,能殺人於無形。
學習專注、訓練專注之前,我們通常會要求一個純潔的心靈。
並在這個要求之中,漸進式的培養專注。

專注是一種定力,或是定力的一種。
但專注不是定。
它是所謂的外道禪定,是意識定,不是大道真形,不是身心寂靜的大定。
當然便與涅盤差的更遠了。

禪定是「安住」,而不是專注。
我在妙香家族寫過靈界武器,專注是凝力,並非真正的定力。

失去定力的凝力,它一樣會有很大的作用。
但它會變的瘋狂,變的令人畏懼。

當它成為一種習慣,它會在我們失去鎮靜後起作用。
不必我們刻意去施行。
當我們在憤怒中咒罵一個人時,專注便會起作用。
除非我們用另一個專注去抵銷前一個專注、或破壞前一個專注。
否則它就會忠實地執行我們的「念」。

想到今天在氣功版看到的一段:「修在自己,功在師父。弟子的功是師父幫助演煉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只講了如何修心,沒有講功的演煉形式。」

這個功,早在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前,便廣傳於印度。
少了修心的工夫,有功無益。
心修到了一個程度,功有何難?

安住,比專注更為強大。
安住是無為,專注是用意。

這裡出現了一個公案:用意久了會成為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便無為?
不妨一參:
如果安住比專注更為強大,那麼正知見便更形重要。
若說常人是安住在慌亂、安住於苦樂、安住於慾望、安住於煩惱之中?
那麼誰不是24小時都在禪定?

這又離題了,不過真的不妨一參。

2006/7/21 下午 07:44:30
omahhum _ 2014/12/10 上午 02: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