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會遇到關於愛的課題。或者說,人生所有的課題,都是愛。
標題寫的很清楚,愛是由天所傳。
不是什麼人給予,也不是遇到什麼人才會產生。
愛無所不在,也無人不有。
愛不是靠跟誰成為什麼身份或什麼關係而存在。
與血緣無關,與DNA無關,與法律給予的權利無關,
與兩個人彼此看順不順眼無關,與....無關。
只與自己、與上帝有關。
在搜尋網站上輸入[tantra],會得到一千多萬筆結果。
如果願意勤翻英文字典,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譚崔是透過一種方式來接觸圓滿的自性。
有陰有陽,合一的愛。
不是陰陽互補。
因為愛原本就圓滿,沒有補不補的問題。
問題只在於我們太專注於缺,所以渴求於填補。
而忘卻那個洞本身就不存在。
於是要追求來填補的也不存在。
追求本身即是虛妄。
但又必須要透過追求,給予一個初始目的,才能達到一個不需要被達到的境界。
修行,在某個角度來說,是在追求一個「活著的死亡」。
在禪宗說。
生命,是在一呼一吸「之間」。
不是停止呼吸,一口氣呼出去吸不回來,才叫死亡。
而是在一呼一吸「之間」的那個剎那,我們就已經完成一個死去又活來的輪迴。
安般,是讓自己專注在一呼一吸「之間」的禪修工夫。
它不在於呼多久、吸多長,而是讓自己的意識進入一呼一吸「之間」的剎那,進入永恆。
在那個剎那,使意識回歸一切生命之始。
停氣、憋氣,是一種緩慢的死亡過程。
但並不是死亡,它是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的訓練,很少人把它完成。
應該說--完成的人幾乎沒有活過來;或說:很少人能「活著完成它」。
性高潮,是一個「比較長」的死亡。
長到可以讓沒有受過訓練的人,去經歷一個「可以被覺知到」的剎那。
性高潮不等於射精或潮吹。
也就是說,男性射精或女性的愛液滿溢,不等於性高潮。
或者說,「生理性的高潮」不是譚崔所要的品質。
那只是一個傳宗接代的生物行為。
對一個「夠專注」--也就是「夠敏感」的人來說。
「生理性的高潮」會拌隨著「精神性的高潮」。
譚崔所要的品質就是「精神性的高潮」。
也就是道家真修之道,被榮格謂為「黃金之花」的那個精神品質。
能量,是一個培養這種品質的重要途徑。
但並不是唯一的途徑。
能量是意識的載具,同時也是意識的產品。
所以直接修煉意識,也是一個途徑。
意識與能量分不開,差別只在於一個初始修煉的設定。
專注於能量的下手處,便即是同時在修煉意識。
煉氣,即是煉意識。
專注於意識的下手處,也同時是在修煉能量。
冥想,即是煉能量。
但世間很多修行法,因為不同的設定與學習者的個人因素。
煉氣的,很多都煉到氣很強,生物能量很旺,但精神品質卻沒有跟著提昇。
學禪習靜坐唸經持咒修觀想的,則多有很好的精神品質,但生命能量很差,十僧九病。
修身、養性;缺一不可。
但在現實的法門中,則極少、極少有兩者可兼顧的法,
極少有將此雙修的很好的人。
修的好,也要花費數十年的光陰,不停的精進才有小成。
修道,動不動就是一甲子修為才有點功力。
人壽多少歲,六十年就全花在修煉上,
而且是日夜精進的一甲子功力(還要仙丹妙藥、洞天福地與仙師的加持);
不是白天工作,早晚只練一兩小時的那種一甲子功力。
雙身法是意識與能量修行的速捷成就法門。
練氣要花大半年甚至一整年才能達到的能量,
透過適當的方法雙修,快則一小時,慢則一天即可產生。
換算看看。
熟練的人,一小時抵普通氣功半年的工夫。
那麼煉氣師一甲子的功力即等於120小時的雙修。
每天兩小時,60天即抵60年。
但即便如此,修行,只是要透過一個途徑來到達圓滿。
要圓滿,必須將意識與能量精煉成為智慧與慈悲。
要在火焰中發光。
便要有跳入火焰的決心與勇氣。
--只不過是願不願意體驗多重性高潮的一個挑戰而已。
在拙火、在性能量的包融之中。
會帶出許多很好的本質、屬於靈魂的本質。
在那個不清醒、沒有世俗認知存在的狀況中,靈魂的本質會顯露出來。
會在性之中提煉出愛。
在火焰鍛煉下的意識與能量,會漸漸成為智慧與慈悲。
佛教裡很多的大長老、名師、高僧,經常說耶穌的愛是小的、低的,比不上佛陀說的慈悲。
事實的真相是:
將佛陀的智慧與慈悲融合為一,即是耶穌的愛。
密宗的悲智雙運,即是愛。
但悲智雙運是一種負信念,至少「在中文上」來說,它的字意是負面的。
在某個層面上,把它的藏文或梵文原意給扭曲了。
應該要譯為「慈慧雙運」。
悲是感觸負面的,智是用來解決問題的。
沒有負面的感知存在,不會有悲。
不設定一個問題在那裡,給問題存在的力量,便不必去解決。
慈,在中文上,不是用在負面狀態中的。
它是愛的、是善的、是正向的、純然的光。
慧,也是。
慈與悲的合併使用,它是好的。
智與慧的合併使用,它也是好的。
而慈悲與智慧的合併使用,本意也是好的,但中文譯法是需要改進的。
「悲智」應該要改稱為「慈慧」。
不然就應該要全稱「慈悲與智慧雙運」。
這樣子才能圓滿空性、成就愛的本質。
所以,愛與男女無關、與情慾無關、與關係身份無關。
如果,愛不能超越男女(人相)、超越情慾(我相)、超越身份關係(眾生相),而形成有條件立場的制約(有生滅,壽者相),那就不是愛。
或說是愛,但那是俗世之愛。
是世人念戀執著妄想分別所定義的愛,不是上帝的愛,不是佛菩薩的愛。
圓融的慈悲才是耶穌的愛,是菩薩的愛。
可憐某個或某種對象的慈悲,那不是菩薩的愛;那是非空性、非佛法的愛。
菩薩若行這種慈悲,就是「住相布施」。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者,即非菩薩。」
......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奇蹟課程中,簡稱為「批判」。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便是寬恕。
而其本質便是「愛」。
「天」這個字,是由佛所寫下來的,是佛所創的字。
它是指「大丈夫」頭頂上的「合一之境」。
由合一之境所傳下的,除了愛還是愛。
是佛陀所以興出世的唯一大事因緣--愛。
這一大事因緣,被神神秘秘的隱藏。
被老盧說是什麼只有祂才知道的開悟之境。
在書上開口閉口就是:聖弟子,你悟了嗎?
金剛經,即是奇蹟課程、即是譚崔。
愛的根本問題,在於你「有沒有愛」。
「有愛」才能「愛人」(給予)。
「有愛」才能「被愛」(接納)。
無愛,就會有很多的「要求」。
把這些「要求」當成是愛。
不管是要求別人,還是要求自己,都不是愛。
有趣的是:要「有愛」才能「愛人與被愛」。
「有愛」是自我的覺醒,不是別人「給」了「才有」。
「要求」是幫助自己或幫助別人「到達愛」的一個途徑。
唯有「有愛」的人,才能提供「愛的要求」。
「把要求當成愛」的人所給的要求是無愛的。
「愛的要求」源自於愛,也終止於愛。它由愛「出發」,幫助自己與別人「到達」愛。
「愛的要求」是幫助你的伴侶「擴大自己」,而「不是限制」伴侶的成長,或防害到他人的成長。
修行是一個戴著眼鏡找眼鏡的過程。
我們必須依靠別人(鏡子)來開悟,或是依著自覺(用手摸到眼鏡)來開悟。
它沒有真正的給予與獲得。但在施與受的過程中,可以讓我們明白自己的愛。
明白什麼叫自性圓滿。
這即是譚崔。
2008/9/12 上午 1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