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談戒律

另一個話題裡.*fragrance*曾提點了戒律的問題.
我覺得可以探討一下.「守戒律」與修行成就之間的關係
剛好.我昨天晚上上課在講無量壽經時也有談到.我並不贊成「守戒」.一般所謂的戒(我稱為世間法).是在「禁止」與「滅除」.用現在心理學的講法.叫做「壓仰」.
是視.六根六識三毒五慾...為洪水猛獸.需要強加仰止的修行法.

我的教學理論中.是鼓勵大家去「認識自己」.
斷絕或禁止.就好像把手腳切除.並且不承認(或不認同)這些手腳是你的一部份一樣.
六根是你.六識也是你產生的.三毒也是你.五慾也是你.

我主張要在這些層面上.去認識清楚.並且將之「超越」、「提昇」.而非「禁止」.(就像非常光碟一樣.你越是禁止、查緝.它就流傳的越廣.這是人性)

當你認識了自己的六根六識.就能轉三業為三密.化六根為六波羅蜜.成就自已.

也就沒有所謂「戒」與「不戒」的問題.因為你依止自性.行住坐臥皆適.不在戒律之中.亦不在戒律之外.根本不會去care戒律的問題.戒完全不著於心.

不必學戒、持戒.自然能戒.強戒則不戒.反而犯戒.

提一個故事:
釋尊要教導弟子六字大明咒時.並沒有直接教.而叫弟子到城裡.找一個居士.特別交待弟子:「該居士行為不檢.不守戒儀.並諸多穢事.實則為觀世音菩薩之化身.不得對其無理.」

古今不守戒儀.視佛門戒律於無物的.有寒山、拾得、濟顛、布袋...等等.但佛門中人卻又恭稱其為文殊、普賢、降龍、彌勒...

究竟是不守戒律而成就?還是成就後可不守戒律?
事實則是:「根本沒有所謂的戒律存在.」
修行到最後,執迷一破.就會發現:「我以前守戒原來是守個屁」.
而執著於戒的人則會大罵開悟成就者為:「不守戒律的破戒僧.」

守戒成就=參禪成佛=磨瓦成鏡
作者 :  林白

看作者的網路名片  留言給作者

又是一個披著袈裟的魔(外道),不守戒律為何有八關齋戒、五戒、菩薩戒....,當初佛陀制定這些戒律是希望弟子依照戒律,生活不要再造業、製造更多因果,行為、生活有規範準則。
戒律如同學校的校規,社會的法律,沒有這些規定人們是否可以恣意放肆,大膽妄為,聰明的你自己判斷吧。


作者 :  顯雨
感謝您的指教。
不過您誤會我要談的內容了。
我在上文中,應該沒有說要「抛棄戒律」,視戒律於無物。(視佛門戒律與無物的是濟顛他們吧~)
我只是點出戒與不戒中的矛盾情節,壓抑與不壓抑的修行。
雖然我不贊成壓抑欲望,守戒梵行。
但我也沒有鼓吹毀壞社會規範呀!

聰明的您,應不致於因為我不贊成「守戒」,就直接將我判定為「毀壞戒律」的魔道吧~
何況我也沒有披袈裟。

致於「外道」的恭維,我欣然接受,因為我本來就不是現代佛教的護道者。只是與大家分享個人看法,在談論修行的內容時,引用了部份古代佛教的內容罷了。

再則,「戒律」不是佛教修行的「only way」,no 戒律不代表no 修維。

我只是提出「another way」,主張「提昇」而反對一昧的禁止罷了。
要使人行為舉止,合於道理。不見得要打罵禁止吧?善加誘導不是也很好嗎?
佛教的經典裡,不也有「以欲勾之,而後,令入佛智」?

如果我不是左邊的,就認定我一定是右邊的。我不能站在中間嗎?

作者 :  顯雨

看作者的網路名片  留言給作者

===========================================
>▼ 引述《覺遠》的文章 :
一般人怎可能會輕易的擺脫這種高度的指向能量
那些打著宗教之名~教人賺錢的~都是無法超脫六界者~因為最基本的~役物役於物~它們就已經陷入其中了~
這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其實是在說另一家的修行法則~讓所有的能量~穿透身體~而自己不動~
就是把那些所謂的感情~金錢~都當做一陣風~雖然穿透身體~但是自己的位置並沒有改變~
唉~世道世道
===========================================
覺遠兄,你誤會囉~~~
這本書沒有打著宗教之名呀~~

修行所需要的條件:道、法、地、侶、財
沒有錢財,是很難修行的.
每天光是在張羅柴米油鹽、小孩學費、房貸,就讓大多數的人精神疲憊.如何能專心修行?

修行學佛、學密、學道、禪修、靜坐、氣功...無一不是「潛能開發」.大家都在講「同一套」.目的不外是「身心靈成長」.

世間即是成佛道場.絕不能夠假清高,一入塵世便應與眾生同悲喜.以清淨心與眾生「和稀泥」.逐層誘導.
唱高調很難幫助別人.受苦的眾生.會認為我們不切實際.只出一張嘴講他們聽不懂或聽不下去的話.而不去體會他們的痛苦.

大家怎麼想我不知道.但我實在沒有辦法以不削的眼光,去看待世間事.

錢財對悟了的人來說.不過是將右手的東西,轉到左手一般的容易.超越世間對錢財的「偏頗定義」.

錢財的獲得「不僅僅」是「福報」而已.
不要將自己的觀念,限制在狹小的範圍內.
能讓人解脫的八萬四千法門.釋佛不過才講了「一點點」.我何必拿著第501號法門.去批評第822法門.

或是只抓著其中10個、20個、甚至100個有被記載,比較被大眾知道的法門.而認為這些就是佛法(宇宙真理)的全部?

某些人今世的財富,是福報累積.並且,積福德,能在往後獲得財富的福報.但這是「only way」嗎?

在佛經裡記載了某些人是這樣,能代表所有人都這樣嗎?釋佛有說所有人都是這樣,無一例外??完全無其他因素??

命運不能改嗎??如果不能,了凡四訓不就是騙人的?
袁了凡不就是「升官」、「發財」、「求子」、「求長壽」嗎???

他那個改運的方法是方法.其他的方法就全都是魔道、邪法嗎??

對待錢財的方式,的確就要像對待一陣風.不過.擁有很多風.應該不犯罪,也不犯戒吧~~~

作者 :  WaterMirror

看作者的網路名片  留言給作者


不知道對不對
但是我覺得戒律的精神比較像顯雨大大說的這樣
跟下面這句話有一種相似性:

有妻子的,要像沒有妻子;哭泣的,像不哭泣;歡笑的,像不歡笑;購置的,像未擁有什麼

但是一般人是否真的能夠做到呢?
這是一個很頭大的問題


從這網址節錄出來: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in/pl/pl2-7.htm
===========================================

    現在我想談一段基督徒不感興趣的經文。這是《新約聖經.哥林多前書》的一小段經文,是聖保羅把耶穌的教義歸納後的簡短教誨:「有妻子的,要像沒有妻子;哭泣的,像不哭泣;歡笑的,像不歡笑;購置的,像未擁有什麼。」

    在這段基督教的經文中我們看到佛教的精髓,「有妻子的,要像沒有妻子」,這是聖保羅對男士的說法,他雖然沒有對女士說:「有丈夫的,要像沒有丈夫」,但這句話是說對丈夫或妻子都不要執著,不要以為是「我所有」的。如果有財產,不要執著它,以為這是「我的」財產,要像沒有財產一樣。如果有苦生起,察覺它,苦就會遠離,不要認為這是「我的」苦。如果歡笑,不要認為這是「我的」歡笑。所以,「購置的,像未擁有什麼」,即使從市場帶回所買的東西,心裡卻沒有認定這是「我的」東西,在這種意識下,我們是沒有帶任何東西回家的。這段經文是基督的教誨,基督教的精髓。有一次,我問一位基督教的高級教師如何理解這段經文,一開始,他一句話也沒說,之後,他說:「我對它從來就不感興趣。」因為他認為這段經文無足輕重!事實上,這段經文有最重要的涵意,但卻被冷落忽視。每個宗教之所以被公認為宗教,本質上就是教導不自私,而教導無我或不自私是相當重要的事,偏偏它的信徒卻對這種道理毫無興趣,就像佛教徒對「空」與「無我」等佛教的特殊教義毫不關心一樣。

    因此可以說,人對切身相關的事情沒有興趣。人只對聊天、吃喝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娛樂有興趣,而這些興趣會令人增加「我」、「我所有」。結果,大部分時間成為地獄眾生、畜生、餓鬼或阿修羅,而不是人;即使是人,也操勞過度以致汗流浹背,不知道如何休息;如果「生」為更高層次的「我」,不論是那一層天,也不免經歷相應於欲界天、色界天或無色界天的苦。這是因為人們不明白道理,受到魔王的影響,蹈上它的行徑,而不追隨佛陀的道路。

    其實我們對魔王也沒有正確的認識。魔王意思是迷惑、控制人心的所有事物,尤其是性或感官的事物。在充滿各種感官樂趣的他化自在天裡,有魔眷在供給、侍候,以滿足所有欲望,魔王就住在那裡。現在我們都是魔王的奴隸與受害者,因為我們渴求這些感官欲樂,並因此增長出「我」、「我所有」。一旦「我」、「我所有」產生,就沒完沒了,人們總是追隨魔王,而不追隨佛陀的教誨,這些就是「魔」的內容。換句話說,任何時候,只要內心有「我」、「我所有」,魔王就會現身,人就成為魔王的奴隸;若心中沒有「我」、「我所有」,當下就是佛陀的追隨者。僅僅在一天之內,你就可能在某些時候是魔王的奴隸,而在另外的時刻是佛陀的信徒。任何人都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在一天之內,「我」、「我所有」等念頭可能出現好幾個小時,也消失好幾個小時。

    任何時刻只要生起「我」、「我所有」的念頭,人就會「生」為這或那,並且執著著它,苦也因而產生,屢試不爽。每個人都應該設法避免且採取行動防止「我」、「我所有」生起,培養並延長空靈、寂靜的涅槃時間,那麼總有一天會從精神和肉體的病苦中解脫出來。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都是「我」、「我所有」的念頭造成的,執著於「我」、「我所有」是不安的來源,使我們無法充分休息,當內心困惑,醣分的新陳代謝就不正常,起伏變化很大,結果產生生理疾病,也引生令精神受苦的精神疾病。扼要地說,身體無法承受壓力時,後果便是精神緊張、生病,甚至死亡。即使不至於死亡,也會像陷入某一層地獄似的,感受到極大的苦與悲哀。

    事實上,我們還可以更深入地討論,比如方才說地獄就是焦慮,雖然有的經文更詳細提到有十八種、二十八種或更多種地獄,但究竟地來說,不管那一種,都是來自於火燒灼的苦,沒有一個地獄是清涼的。相同的,餓鬼也有很多種:狡猾的餓鬼,口如針眼、肚如山嶽的餓鬼(因此永遠無法滿足饑渴的欲望)等等,但都在說明一件事──饑渴。只要掌握基本意義,在一定的範疇內,每個人都可以隨興理解這些詳細的解釋。這基本的意義是:地獄眾生受焦慮苦,畜生是愚癡苦,餓鬼是饑渴苦,阿修羅是恐懼苦,人則是疲倦苦,欲界天迷戀感官享樂,色界天沉迷純淨的物質事物,無色界天則沉醉在純粹的精神事物中。這些都是「生」的形式。任何人只要有「生」,毫無例外地,一定會受苦。所以請試著放下所有這些「生」,「徹底調伏『我慢』是無上的喜樂」。保持覺醒與觀照,脫離「我」、「我所有」的念頭,就能解脫苦,好好地維持這種境界,直到永遠不變時,就是真實究竟的涅槃。


2003-11-30 14:32:23│回覆主題│回覆本文

 

 

RE:


作者 :  WaterMirror

看作者的網路名片  留言給作者


倘若因為"擁有"而不能保持原本應該有的輕鬆
我個人認為這也是一種執著

所以我認為"擁有"比起"一無所有"甚至是更難的修行

問題癥結還是在"一般人能不能做得到"

所以戒律是否為必須呢??

以下節錄自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in/ftysm/ftysm1-7.htm


===========================================

通過「擁有」和「一無所有」的考驗

    身外之物也值得探討。初到解脫自在園時,我所有的家當只有一個化緣用的缽、可供飲水的銅製缽蓋、提井水的小桶子、必需的衣物和擺在佛前的一盞椰子油燈,這油燈以茶杯充當,提供每天的照明。我孑然一身,因此可以在任何時間去任何地方,不必關門、鎖門,也不必交代任何人;同時,我也可以隨時想回來就回來,不必擔心什麼,不需特別注意或照顧任何事,也沒必要為任何東西、任何人負責。我認為自己相當渺小,郤像鳥兒般地自由。我的思路通暢無礙,但也可以一無所思,內心只有難以形容的輕安,充滿愉悅而且從不厭倦,就像啜飲非常清洌的水一般。打從我出生那天起,從未感受到依循這種方式生活時所得到的輕安──好像身體完全不存在了。

    到此為止的一切狀況,我都覺得滿意,以致足以克服對未來的憂慮。我有信心,不必打擾別人或請求別人幫忙,就可以找到安樂與滿足。我甚至異想天開地認為自己可以單獨活在世上,或者像喜馬拉雅山上的瑜伽行者般,不與任何人來往。

    後來,我的家當增多了,因為想要出版《佛教》雜誌,就必須有紙、鉛筆和一些書,那時內心偶爾會起衝突。例如外出時,我就必須把借來的書收藏在箱子裡,並且把門關好、鎖上,直到回家看見書還在,才能鬆口氣。有一次,外出過了一夜,回來及時發現白蟻正要爬到書堆去,這些書是我從某道場借來的部分藏經,因為當時的法施社還沒有自己的藏經,如果白蟻果真吃掉這些書,而使整套藏經缺了這幾本,那可就真的頭大了。活該!誰叫我像個「城市比丘」,雖然我的本意是要做「森林比丘」【譯註四】。

    這兩種心情常起衝突,有時令我生起放棄繼續出版雜誌的念頭。最後它們達成協議,而這種妥協也是來自我一無所有時的輕安經驗,兩袖清風固然能使內心產生前所未有的輕安,卻也能生起一種智慧,告訴我這種內心的輕安是由於割捨和不執著。

    不執著應該不僅是因為身無長物,沒什麼東西可以執著,更是因為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不執著。那麼,擁有一些足以利益更多人的東西,卻沒有執著的負擔,可能做到嗎?這是很值得嘗試的。

    當我腦中生起這個富挑戰性的想法時,很自然地就產生一份勇氣和樂趣,想要承擔某種具有約束力的使命。這時,有個念頭在心中浮現:不要放棄這項新發現的快樂,但另一個念頭卻要我向它妥協,以免失去任何一方面。最後,我終於能夠兩者兼顧。我初次體驗到完全割捨的滋味,給了我重大的啟示,那就是當需要增添物品時,我知道要如何取捨。這與我從前只知道要執取而不知道如何放下,已大不相同了。【譯註五】

    然而,事實上,當我們獨處而不需施惠予人時,能得到更大的快樂。但人類可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債,舉例來說,由於祖先無私的犧牲自我,才有今日的我們,所以,我們之中,自然就會有人勇於犧牲自己的利益,只求利益他人。

    但是,對一個樂善好施的人而言,要怎樣才不會損失過重呢?這個問題我們可得自行解決。我可以給你一個答案,並且保證沒有第二個方法可以達到目的,那就是:兩袖清風地出去獨處一段時間吧!最後,它一定會幫助你找到答案(解決的方法),而且所獲得的心力也能讓你順利克服困難。

    有意從事心靈訓練的人,一定要以正念、正知及敏銳的觀察來通過這項考驗。因為從內心體驗所得的知識,和由閱讀書籍推論所得的知識相當不同。因此我想提醒正進行這一階段修行的同修們,一定要盡全力以最嚴謹的訓練,通過「擁有」和「一無所有」的考驗。

【譯註四】「森林比丘」與「城市比丘」在泰國是有所專指的比丘類型。「森林比丘」指停棲在荒郊野外森林中的比丘,他們必以托缽為生,隨身帶著衣、缽、傘、具,赤足行腳雲遊天下,隨緣開示;重視實修、少講理論,也少主動與共住以外的人接觸,更不從事人間婚喪喜慶、生老病死的佛事。「城市比丘」則居於城市,多從事人間活動,如主持開光、新居落成、喪事、灑淨等儀式,大眾因此較有機會親近他們;他們對教典的接觸又有迥然不同的情況,有重視知識的,也有根本無暇讀經的,一般大城市中寺院的僧眾,多屬此類。當然也有大量的比丘既不屬於「森林比丘」也不屬於「城市比丘」。
【譯註五】一般觀念以為不執著是由於身無長物可以執著,佛使比丘則生起一個富挑戰性的念頭:「擁有物資(有可執著的東西)卻不執著,可能嗎?」經由實驗,他發現為承擔使命而擁有一些物品,雖然要花心力照顧它們,仍然可以不執著,也就是執著與否的關鍵不在物品及責任之有無。


2003-11-30 14:36:16│回覆主題│回覆本文

 

 

RE:


作者 :  WaterMirror

看作者的網路名片  留言給作者

最近我正在考慮"吃素"的必要性

因為我媽說我吃素以後現在氣色已經大不如前了
(以前面色紅潤.現在是青黃色)
叫我變回吃葷的.
所以我現在又開始吃一點葷的


到底是因為吃素的原因還是因為
我不懂得如何吃出健康呢

如果有人知道希望教教我八

 


2003-11-30 14:44:53│回覆主題│回覆本文

 

 

RE:


作者 :  *fragrance*

看作者的網路名片  留言給作者

在我一開始有這個吃素的疑問時
我就做了一個夢~
有個女孩子在路邊說要幫我算命
她拿了竹子幫我看了看
就說你要不要吃素都行~
不用在意~
看自已囉~等到一定的時候身體自然都會要求
你要吃些什麼來補充能量~
有約束反而成了一種限制~讓自已更不快~
吃是我有吃肉時我都邊唸咒~
也感謝牠們囉~ 


pchome的家族我知道有些有介紹如何吃素
等等~網路上也有很多資料可以找
要怎樣吃出健康~
就是口味清淡不要吃太多或高熱量的東西
生活起居正常最重要了~
http://club.pchome.com.tw/urs/club_index.html?club_e_name=colorpie

參考看看吧~


作者 :  DDT


===========================================
>▼ 引述《林白》的文章 :
又是一個披著袈裟的魔(外道),不守戒律為何有八關齋戒、五戒、菩薩戒....,當初佛陀制定這些戒律是希望弟子依照戒律,生活不要再造業、製造更多因果,行為、生活有規範準則。
戒律如同學校的校規,社會的法律,沒有這些規定人們是否可以恣意放肆,大膽妄為,聰明的你自己判斷吧。
===========================================
我不是個修行人,我只是個普通的上班族,會來這提出我的想法,純粹只是對這方面有興趣,因為工作的關係,所以每天都可以撥空上來看看各位修行者或其他人的觀念與想法,另外我也要事先聲明,我並沒有特別偏頗誰講的是錯、誰講得是對,完全存乎自己吸收之後,再以自身的經驗、觀念去加以詮釋。

而對《林白》兄在不了解前因後果,與不知道顯雨兄所真正要說到,其背後所要闡述的意義,而開頭第一句話就說別人是「又是一個披著袈裟的魔(外道)...」這實在是非常不妥之舉,如果《林白》兄只是個凡夫俗子那也罷,畢竟人都有七情六慾,且說到自己較不能忍受的方面就會克制不住,這也是無可厚非。

但如《林白》兄是位修行者,那真是愧對這個稱號,畢竟一個人要立志修行,就要盡量不被凡塵俗事所困擾,況且今天就算顯雨兄講得不對,也不該是以這種方式來反駁,而是要拿出自己的大智慧,去提出自己的經驗、看法與理念,來讓對方心服口服,而不該是這種一出口就貶損別人的話語。

也難怪老子的道德經第一句話就是說:「道可道,非常道」,因為只要人講出來的話,就有可能不夠周全,不夠詳盡,而無法真正的要表達自己所想表達的真義,更很可能被別人所誤解,扭曲,甚至被完全顛倒是非,我想這樣的狀況也一定常存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之間吧。

我覺得心存善心、智慧心、慈悲心才是最真。

omahhum _ 2005/6/30 上午 09: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