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與滿足
最近又開始過著像個食香鬼的日子。

這次辟穀會多久我也無法預判,應該至少會維持到端午修法結束。

重新適應了不吃的日子,前陣子突然有一些訊息,關於知足與滿足的不同。

恰巧後來也接觸了一件追求愛與填補的個案。

吃,也是一種滿足,填補口腹之欲。
性愛,也是一種滿足,填補每個人對情愛、性欲的缺口。

難怪古人說食色性也。

喜歡美食與帥哥美女(異性),都是人的本性。

有匱乏,才會有追求。
餓了、缺了,就會想要被滿足。

而知足,應該是一種覺悟。

辟穀能不能成,不吃倒底會不會生病、會不會死。
就看自己知不知足。
能不能跳脫「匱乏的幻象」。

知足,就是視破所謂的缺口、填補,都是內心造作的虛妄幻想。
明白一切本自俱足,不假外求的生命、靈性本質。

不覺的人,生命就是都在各種的追求、填補之中流轉。
愛欲沉淪。

喜愛美食、追求異性、爭奪權位、積穳財富、名聲名氣、豪車豪宅、名牌服飾、娛樂遊戲......

以前辟穀,
我還需要透過各種方式,從靜心觀想、自然空氣、陽光.....等獲取能量,來應付口腹之欲。

這次辟穀,
沒想到竟然是透過領悟知足來達到息止口腹之欲的結果。

一種是換個方式滿足需要,
一種是明白自己根本就不需要。

當然,我的這種明白,還很膚淺。
畢竟還沒有證道解脫,
講什麼自覺圓滿、本自俱足,
也只不過處理了區區一項口腹之欲罷了。

離超脫尚遠,
還在望山跑死馬的階段。

只是有了一點領悟,可以延伸推論一些事。

人可以不吃,也能維持正常生活工作,照顧家人,為別人付出。
那麼,人是不是真的需要有人來愛你,才有能力去愛人呢?

愛一個人,為他人付出,又是否需要回饋回報、需要從回應中去取捨價值呢?

社會很複雜,有很多事連我都不敢想下去。
有個網路新語叫做:細思恐極。

也難怪佛經中講出家,什麼都要捨、能捨、放下。

如果把家人也放下了,不需要我照顧或陪伴了。
那麼我自己一個人,連吃都不用。
那我還需要幹嘛?

住所?衣服?其它呢?
可能也都沒那麼需要,至少不需要太多太好。

要是連法務也都放下。
那更是什麼事都不用忙了。

一心靜修便可。
也許一坐下去,便也懶的起來了。

不過這違背了菩薩乘修行,不能走這條路。

知足,
有另一個好處。

就是能容。

人性多是狡詐。
一直在玩匱乏與填補的遊戲。
眼裡、心中,除了自己所追求、所需要想要擁有(填補)的人事物,就很難容的下其它。

(被需要的欲求,也是一種匱乏與填補)

太容易滿足的人,同時也很容易容不下別人或別的事物。
即便不排斥,但也不會在意。

一個人心滿意足了。
對於別人的容納度,也就降低了。
因為自己的心已經滿了,
或者說,那個幻想中的缺口已經滿了。

就容不下任何需要與之虛與委蛇的人事物。
連應付都不想應付了。
當然也談不上包容了。

我的目的已經達成了,為什麼還要忍受這些?
我都不缺、也不欠人,憑什麼要去做那些事?
我不曉得做這些事有什麼意義?又不會有回報。

知足的人其實不會問這麼多、想這麼多。

因為知足的人不需要任何回報來滿足。

這個社會被太多的供需法則所充滿。
在資本、製造、行銷所控制的市場中,用創造、創新為名來扭曲人性:沒有需求就創造需求、沒有欲望就誘發更多的欲望、沒有鬥爭就製造鬥爭(再包裝起來,美其名為競爭,有競爭才有進步......)。

如果大家都知足,沒有人需要被滿足。
由各種財經理論組成的社會結構就會崩潰。

點明這些事,也不是刻意要批判什麼。

畢竟佛法也是靠這些手段在度眾生。

沒有匱乏,沒有煩惱,什麼都不需要,自然連佛法也不需要了。
八萬四千法門是為對治八萬四千煩惱而生。

讓眾生在匱乏→填補、需求→追求→滿足的輪迴中,領悟開悟。

種種的方便法、滿願法,
設下各式各樣的化城,
教導眾生如何從滿足,轉化到知足:證知一切本自具足。

能夠知足,才能解除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

 

 

 

omahhum _ 2020/6/2 上午 05: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