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則不是教你貪

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一些忿世嫉俗的觀點,說顯化法則是魔之詭計。

思考了幾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想法。

 

 

吸引力法則,最大的重點並不是要教大家怎麼去 "用"。

而是要明白宇宙的本質與真理實相是怎麼一回事:

佛法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的道理。

一切外在事物,都是內心信念的投射。

 

顧好自己的心、修好自己的心,

外在自然就會改變。

 

心轉,則境轉。

若能轉境,即同如來。

(楞嚴經卷二: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

 

所以我總是說:吸引力法則是修行。

 

但大多數人學吸引力法則、學秘密,

都是為了錢。

而不是為了富足。

 

這裡所指的富足,

是心靈上的富足;

佛法稱為 "自覺圓滿" 的富足。

 

圓滿,當下即是。

 

不是等到有錢了,才叫富足。

有錢,不等同於富足。

 

但一旦了悟富足,

要不要有錢,只是一念之間。

 

禪宗,在心念下工夫。

吸引力法則,也是在心念下工夫。

都是一樣的。

 

只是正常來說,不會有人為了錢修禪。

但現在世界上,卻有一大堆人為了錢而學吸引力法則。

 

學就學了,

但不要學偏了。

 

現在風行世界的吸引力法則,

是 "先以欲勾之,後令入佛道" 的方便行。

 

若不入佛道,

那就只剩下欲了~~

 

修財,

是修心念的途徑 "之一"。

 

度化自己對金錢、對生活困頓的匱乏感,

對治內在的心念。

就是修行,就是富足。

 

匱乏感,就是貪的另一面。

 

治匱乏感,治貪念;

是同一件事。

 

佛教中談的八苦、十二因緣法,

都在吸引力法則中。

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僧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修吸引力法則,

是在修「觀照心念、改變心念」。

不只是在修「靠想像力賺錢」。

 

越是在想像中貪求,

就越是在促進匱乏感。

 

反之,

越是想脫離匱乏感,

就越是在增長貪念。

 

只是在同一個迷失心境的天平兩端遊走,

一直以為另一端就是富足,

而無法跳離、解脫。

 

什麼心念之因,吸引來什麼樣的果。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認識到自己的貪與匱乏,

行中道、找到內心的平衡點,

就能放下貪、放下匱乏,

跳下那個一直讓自己不斷折返跑的天平,

獲得解脫。

 

平衡點,

就是一念,

一念所在,

處處平衡。

 

中道不在中,

心悟即是,當下即是。

 

金錢的匱乏、愛情的匱乏、親情的匱乏、自尊心的匱乏、健康的匱乏.........

各種的匱乏,相對應各種的貪求。

 

大陸那裡流行一句溜:寧願坐在寶馬(BMW)上痛苦的哭,不願坐在鐵馬(腳踏車)上幸福的笑。

說明了現代很多人(不限國家) 內心對金錢的貪求匱乏與迷失。

 

世間有心懷匱乏,不斷貪求的億萬富翁;

也有相同問題的低收入戶。

 

而真正的富足、幸福在哪裡?

我希望這篇文,能給大家起到一點幫助。

提供參考~

 

 

omahhum _ 2016/3/29 上午 08:52:32